三千多年前的虎门先民,过的生活是怎样滴?
原标题:三千多年前的虎门先民,过的生活是怎样滴?
虎门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
林则徐销烟、鸦片战争这些历史
很多人都有所了解
然而虎门的历史底蕴远远不止这些!
这不,新消息传来
近日,在虎门沙角炮台附近
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
东莞首个沙丘类型古文化遗址
赶紧来看看!
东莞首个沙丘类型古文化遗址
距今3500—4000年
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作业,东莞市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虎门沙角考古发掘的古遗址接近尾声,专家根据出土遗物特征及堆积状态判断,这座沙丘类型古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时期,距今3500—4000年,是东莞发现的首个沙丘遗址,这也是继东莞村头遗址之后发掘的又一处古文化遗址,有着明显的海洋文化特征,更是岭南文明重要起源的又一例证。
2021年11月初,经省文物局同意和指导下,东莞市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式启动发掘工作,共历时两个多月,出土了大量纹饰繁多的陶片、陶片以夹砂陶为主,还有少量泥质陶,有绳纹、曲折纹、菱格纹、方格纹等10多种纹饰,可辨识器形有罐、釜、豆等。另外还出土有玉质精美的玉环、以及锛、镞、砺石等石器。
据介绍,约300平方米的古遗址早期文化层堆积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坡状堆积,可分为2层,上层为灰褐色沙土层,厚约25厘米,含大量角砾、红烧土块、陶片等;下层为黄褐色沙层,厚约20厘米,沙质较纯净,角砾减少,陶片个体较大。根据出土遗物特征及堆积状态判断,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时期,发掘区域可能是聚落的生产生活垃圾倾倒场所。
什么是沙丘遗址
据了解,沙丘遗址作为具有明显海洋文化特质的古代文化遗存,因其分布在沿海沙滩、沙堤和沙洲上而得名。沙丘遗址在我国东南沿海如珠江口两岸的珠海、中山等地均有发现,是构成广东先秦时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江三角洲沙丘遗址的形成与地貌发育息息相关,距今6000年前后,珠三角的海平面达到现在的高度,形成现代海岸线格局,沙丘堆积逐步形成。这时期大陆的人类群体开始慢慢走出洞穴,来到靠近海河岸边来活动,留下了他们的文化遗迹。
虎门文化遗址
不只“沙丘”,还有“贝丘
东莞村头遗址位于虎门镇村头社区村西的台地,是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属海湾类型贝丘遗址,年代约距今3500年,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的发掘共分为1989年8月至1990年5月和1993年3—7月两次,遗址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
村头遗址外景(东南区) 1989年度未发掘前
村头遗址西南发掘区 1989年底至1990年掘耕土层
村头遗址发掘场景
遗址发掘清理了明代和相当于商代两个时期的遗物和遗迹,其 中陶器最多,基本组合为釜、盘、豆、罐。陶质以灰陶、褐陶为多,还有黑皮陶、橙红陶、红陶等。纹饰以曲折纹、叶脉纹、绳纹、云雷纹为基本特征。石器有戈、矛、镞、锛、斧、环、横。还有骨器、贝器、角器等。
村头遗址明代 房址遗迹
村头遗址明代 水井遗迹
据了解,在2004年,征得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意,虎门村头社区聘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制定了首期规划方案,本着“建公园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原则,在遗址上建了一座休闲公园。随着市镇有关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措施的加强,村头遗址还在等待着无数奥秘的揭开,为人们打开一扇探索珠三角古代历史文化的大门。2020年,东莞村头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 单位。
在采访中,有考古工作人员笑称
“考古就是研究古人的垃圾堆,
以此还原先民的生活 ”
的确,每一块石器、陶片和贝壳上
都有一个远古时期的故事
这些新鲜“出炉”的文物
不禁让人幻想
三千多年前,虎门先民的生活怎样过?
或者,经过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保护
虎门的历史文明痕迹
正在以物质文化的形式传递着它的意义
出品:虎门融媒体中心
文稿:陈建明
图片:王敬新、历史资料
编辑:江振涛
责编:吴颖楠
下方查看 历史文章
注意!即日起进入公共场所需扫码打卡!“场所码”申领教程看这里→ 2022-01-09
全省仅两席!虎门镇捧回省级大奖 2022-01-08
虎门镇召开2022年春季征兵预征研讨会及民兵开训动员会 2022-01-08
扫码关注我们
看完文章,还可以用支付宝扫描下面的二维码领取一个支付宝红包,目前可领1-88元不等
除了扫码可以领取之外,大家还可以(复制 720087999 打开✔支付宝✔去搜索, h`o`n.g.包哪里来,动动手指就能领)。
看下图所示是好多参与这次活动领取红包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