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把所有财产交给嫡长子,即使嫡长子不贤能,专家:不用怕
原标题:古人为何把所有财产交给嫡长子,即使嫡长子不贤能,专家:不用怕
“豪门子弟争夺财产”的戏码相信大家都见过,为了获得最多的财产,丑闻不断,让人觉得十分可笑。毕竟现在不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时代了,谁有本事谁就先拿钱、多拿钱。但是看似不公平的“嫡长子继承制”,却稳定了中国古代国家的统治,体现出了古人的智慧,到底是为什么呢?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里最为基本的一项原则,简单解释就是王位、财产都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这项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制度呢?因为商朝前期的继承制是“兄终弟及制”,但是经常出现兄弟相残的情况,因为“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之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为了不出现这种骨肉相残的局面,“嫡长子继承制”应运而生。
要理解“嫡长子继承制”,就必须先明白“宗法制”。
“宗法制”,它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意思是王宗贵族们按血缘关系来分配国家权力,以便于实现世袭统治,毕竟得到了这样高的位置,谁也不想“肥水流进外人田”,必须要长长久久享受它。
宗法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善于周朝,然后一直延续到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可见它的成功之处。那么它究竟为什么成功呢?
以周代为例,周武王明确规定王位只能传给长子,并且“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就算你再贤能,长子再蠢,王位也是他的。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说:“让傻子当王,国家不就完蛋了?”别急,咱接着看。
在周代的宗法制度里,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是“天子”,意思是“天下的大宗”,嫡长子以后就是“天子”,其他的儿子只能当诸侯,也就是“小宗”,但是诸侯到了小一点的封国,就成了封国的“大宗”,以此类推,大家都有财产,不用争。
因为有了层层递进的关系,导致中国出现了“家国同构”的局面,一家人里谁也离不开谁,谁要是想谋反,牵连的可不是一个人,所以宗法制的执行,大大维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和财产,还减少了内部斗争。
所以在春秋时期,大家都特别“讲礼貌”,那时候要打仗,必须先给对方下战书,约定好了时间、地点,双方都同意了以后才准备打仗,而且战书写得非常恭敬谦虚。
打起仗来也是“点到即可”,要是对方投降了,你是不能追的;对方的战车没准备好,你是不准提前进攻的;对方受伤了,你不能继续打,要让他下去疗伤。就是因为宗法制的实行。
你想想,当时的贵族、诸侯其实都是周天子的臣子、是一家人,没必要赶尽杀绝,哪天自己“混不下去”了,就可以去隔壁国家生活,彼此留点面子,方便以后交往,所以说这个时期的人非常讲礼仪。就连打仗都点到即可,更别说谋朝篡位了,所以周朝历经了791年(也有说868年),是最长寿的王朝。
但它同样有致命的弊端——立长不立贤,这个国家肯定会衰败。就算有才能的诸侯小宗们不来攻打大宗,在无能的大宗的统治下,国家也会衰落,大家不是为了争夺财产,而是根本不服天子,所以周朝走向了灭亡。
随着时代的推移,“嫡长子继承制”又发生了改变,比如可以让贤能的儿子来继承,毕竟能让国家发展得更好的人,才是最适合的人。
看完文章,还可以用支付宝扫描下面的二维码领取一个支付宝红包,目前可领1-88元不等
除了扫码可以领取之外,大家还可以(复制 720087999 打开✔支付宝✔去搜索, h`o`n.g.包哪里来,动动手指就能领)。
看下图所示是好多参与这次活动领取红包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