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数感?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分享
什么是数感?很多人可能第一次听说,对数感不是很懂。其实数感就是指人对数字反面的天分,以及逻辑思维这些。要培养这些最关键的是要和实际结合,多联系实际,在实际中发现,再结合教材多加推理。就这样反反复复,最忌讳的是和脑筋急转弯联系。
一个学生有良好的数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能更好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其实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一、从生活中感知数学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
例如:对“亿”这个感念的感知,学生普通感到困难。可以举例:成年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1000个人的头发大约有一亿根,这样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头发,学生对“亿”就会有初步的感知,然后再继续举例:中国的人口约有13.75亿,全世界人口约有70亿,钟表上的秒针跳动一亿下需要三年多的时间。这样学生就能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对这些具体数量有了感知和体验。
二、动手操作建立数感
例如,在学习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后,可以让学生带着尺子在小区里实际测量一下停车位的长和宽,然后计算一下停车位的周长和占地面积,这样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就建立起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再比如在学习《时、分、秒》后,学习对于一秒钟、一分钟究竟有多长无法建立具体的感知,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让学生具体感知一秒钟、一分钟有多长。比如让学生写数字或者抄写课文,时间限定为一分钟,看看一分钟能写多少字。让学生读一首诗,时间限定一秒钟,看看一秒钟能读几个字。通过这样的实际活动,学生就能清晰感受一分钟或者一秒钟究竟有多长,从而建立对分和秒的概念。
三、在估算中加强数感
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估算教学,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意义和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尤其是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提出合适的问题,才能使得学生对估算的意义有深刻的体会,尤为重要的是,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和空间,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数感的加强。
除了计算的估算之外,“选择适当的单位”也是一种估算。我们的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如小明身高145米,体重是40克,教学楼高10千米,钢笔长20分米……诸如此类明显的错误。
到底是什么原因?原因就在于学生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单位的概念。
那怎么办呢?就让学生去估一估。
比如你能估计1本新华词典大约有多厚吗?课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走一步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米?一把大米大约有多少粒?学校的教学楼高5层,大约是几米?通过这样的估算,学生的数感就能得到逐步加强。
看完文章,还可以用支付宝扫描下面的二维码领取一个支付宝红包,目前可领1-88元不等
除了扫码可以领取之外,大家还可以(复制 720087999 打开✔支付宝✔去搜索, h`o`n.g.包哪里来,动动手指就能领)。
看下图所示是好多参与这次活动领取红包的朋友: